南京医科大学外科感染与免疫临床转化研究中心
Clinic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surgic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剪接体相关蛋白130预测克罗恩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初步探讨

2022-01-28 14:12

摘要:剪接体相关蛋白130 (SAP130)在肠道炎症,特别是克罗恩病(C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血清SAP130水平与C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CD患者单纯肠内营养(EEN)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评估SAP130水平与C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测定活性CD患者结肠组织中SAP130及其受体Mincle(巨噬细胞诱导c型凝集素)。此外,还研究了血清SAP130水平作为EEN患者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与CD缓解期患者(P<0.001)和对照组(P<0.001)相比,活动性CD患者血清SAP130水平显著升高,且随临床活动性而变化,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与此同时,活动性CD患者结肠组织中SAP130Mincle的表达均升高。此外,活动性CD患者在EEN治疗后第8周达到疗效时,血清SAP130水平下降。

这一初步证据表明SAP130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非侵袭性生物标志物,与CD的严重程度和EENCD中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1: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主要特征

1:(A)活动性CD患者血清SAP130水平升高,且高于CD缓解患者和健康对照组。(B)患者的SAP130水平随着CD的严重程度而增加。P<0.05P< 0.01∗∗P<0.001,注意,不显著。

2:活动性CD患者SAP130水平与(A) C反应蛋白水平、(B) CDAI(C) HBI(D) SES-CD评分、(E)粪钙保护素、(F) TNF-α(G) ESR(H) IL-6(I)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

3:(A)活性CD结肠组织中SAP130的免疫荧光染色(CD对照,n=12/)。白色箭头表示SAP130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白色比例尺=100 μm(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活性CD组与对照组结肠组织中SAP130 mRNA水平(n=8/)(C)(D)活性CD结肠组织中Mincle的免疫组化染色(CD与对照组,n=8/)。红色箭头表示mcle阳性细胞。黑色比例尺=100 μm*∗∗P<0.001(unpaired -test)

4:在第0周和第8周接受EEN治疗的61例活动性CD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A),CDAI评分(B)以及粪便钙卫蛋白(C)和SAP130D)水平。∗∗∗P<0.001Mann–WhitneyUtest试验)。黑线代表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而红线代表未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

5:与粪钙保护素和c反应蛋白比较,血清SAP130对判断EEN治疗第8周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A)临床缓解。(B)的临床反应

261例活动性乳糜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主要特征

361例活动性乳糜泻患者8周时EEN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活动性CD患者SAP130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此外,血清SAP130CD严重程度标记物,C反应蛋白、CDAIHBISES-CD评分,粪便钙网蛋白水平、TNF-α,ESR显示很强的相关性。此外,EEN治疗后SAP130水平显著下降,可预测第8周的临床疗效。

    SAP130最近被证明是一种新的、有希望的非致病性肝炎和神经炎症标志物。通常情况下,SAP130位于活细胞的细胞核中,但是在细胞应激或细胞死亡时,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介导炎症反应。在人类和啮齿动物的外伤性脑损伤后,发现皮质神经元中SAP130Mincle的表达增加。SAP130激活神经元中的Mincle信号,导致炎性细胞因子TNF的表达增加,这与有害结果相关。SAP130与其受体Mincle的结合启动Mincle/Syk/IL-1β信号通路,以诱导与炎症(iNOSIL-1bCD11bCD16CD32NLRP3)和趋化因子(CXCL-1CXCL-2)相关的分子/蛋白质的表达升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期间介导神经元坏死性下垂和小胶质细胞无菌性炎症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血管内穿孔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小鼠模型显示了类似的结果,这些效应最终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元功能障碍。此外,刀豆球蛋白a在小鼠体内诱导SAP130及其受体表达,SAP130–Mincle信号通过转录因子c/EBPβHIF-1α调节关键促炎和调节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诱导肝脏炎症。在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中发现SAP130的释放增加,SAP130通过诱导炎症小体介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加剧酒精性肝损伤。

    然而,在这些环境之外的临床或临床前模型中,SAP130在非致病因子介导的炎症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肠道炎症中,我们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了SAP130可能在CD中起到促炎作用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且我们还发现SAP130受体在活动性CD的肠粘膜固有层中的表达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上述研究的结果表明,SAP130的致病性释放可能导致SAP130在非致病因子介导的炎症中发挥促炎作用。这证实了Velde早期的观点,即MINCLE配体可能在CD中起到促炎症作用。事实上,Mincle已被证明通过与不同配体(如细菌、真菌和其他一些分子)结合来调节多种炎症反应。有趣的是,许多涉及此类细菌、真菌或其他信号分子的炎症反应已被描述为在CD中起作用。因此,CDMincle之间由相关配体和信号分子诱导的免疫反应的惊人重叠表明Mincle可能在C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诚然,未来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

    此前已阐明EEN是一种有效的CD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全身免疫功能、肠道抗炎作用和肠道微生物群诱导成人和儿童病情缓解。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EEN诱导缓解8周后具有良好临床效果的活动性CD患者中,SAP130水平下降,并且与C反应蛋白水平、CDAI评分和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呈强相关性。更重要的是,SAP130水平可以区分EEN应答者和无应答者,并且EEN治疗8周后的SAP130水平可以预测治疗效果。第8SAP130水平预测临床缓解的AUC值高于粪便钙卫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AUC值,预测临床反应的AUC也高于C反应蛋白的AUC值。因此,SAP130水平可用于评估CD患者EEN治疗的疗效,以增强已经使用的临床指标(例如C反应蛋白)的预测强度。

    总之,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SAP130可能在CD中起到促炎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SAP130作为一种无创生物标记物在监测C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和EEN疗效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SAP130参与CD发病机制的确切方式。


原文链接


Gong W, Guo K, Zheng T,et,al.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spliceosome-associated protein 130 for predicting disease severity in Crohn's disease. Ann N Y Acad Sci. 2020 Feb;1462(1):128-138.